于文强教授,43 岁。1989 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96 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01 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11~2003.12 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后,2004.1~2007.10 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表观遗传学中心博士后,2007 年 11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助理教授。2007 年 12 月受聘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杰出 PI,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表观遗传研究室主任。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2008年度973计划综合交叉科学研究领域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
多年来一直在国际著名大学的表观遗传实验室与该领域的顶尖级科学家共同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首创了快速微量 ChIP DNA 的扩增技术和以磁珠技术为基础的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从而为染色体免疫共沉淀联合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国际首先建立了 11 锌指结构蛋白 CTCF 作用靶点基因文库, CTCF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和重要转录因子,是目前唯一的脊椎动物绝缘子(Insulator)结合蛋白,与基因印记调控密切相关。由于其独特的 11 锌指结构,其 DNA 结合靶点千变万化, 所以CTCF 结合靶点基因文库的建立无疑对阐明CTCF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首次确立了 CTCF 的多聚(ADP-核糖)聚合修饰对其功能的调控,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参与 DNA 修复从而抑制基因突变。其实验结果证明 CTCF 不仅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相互作用, 而且这种结合还会对CTCF的功能发生微调。 Nature Genetics 特约评论《Shifting insulator boundaries》认为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首次发现,大量天然的非编码 RNA 通过表观遗传的变异来沉默抑癌基因。他首先发现现白血病患者存在P15 反义RNA的高表达,然后提出自己的假说,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P15反义RNA通过诱导H3K4和H3K9甲基化变化最后参与了 P15 基因的沉默。 该结果加深了我们对两个重要生物学难题的理解,一是生物体内这些非编码的RNA 到底在细胞内起什么作用,二是抑癌基因是如何关掉的。该项研究将非编码 RNA与染色质调控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 Nature,Nature Genetics 等顶尖级杂志上,并多次获得该领域知名科学家的评论。
其主要研究方向:1)H19 和 IGF2 基因印记的机制研究;2)非编码RNA与DNA甲基化的研究;3)肿瘤转移的表观遗传修饰研究。
代表性论文:
项目科研团队主要成员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专业 |
单位 |
作用 |
|
1 |
于文强 |
教授 |
分子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 |
|
2 |
吕红 |
教授 |
遗传学 |
复旦大学 |
课题负责人 |
|
3 |
乔萌 |
研究员 |
分子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课题负责人 |
|
4 |
王侃侃 |
研究员 |
系统生物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课题负责人 |
|
5 |
黄秋花 |
副研究员 |
血液学 |
瑞金医院 |
课题负责人 |
|
6 |
陆前进 |
教授 |
皮肤病学、表观遗传学 |
中南大学 |
课题负责人 |
|
7 |
赵欣之 |
副研究员 |
分子遗传学 |
复旦大学 |
课题负责人 |
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65642660 传真:65649416 E-mail: keyanyuan@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