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新闻

中欧专家汇聚申城-----免疫标志物将有望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

发布时间:2013-09-17 

                       作者:倪洪珍 王懿辉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记者从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召开的“第一届中-欧个体化肿瘤免疫标志物专家学术论坛”上获悉,今后肿瘤免疫标志物将能预测患者的治疗预后,更好地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

本次学术论坛是欧盟第七框架协议计划(FP7)专项--“免疫与癌症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介绍,“免疫与癌症项目”是医院首次作为项目发起人成功申请的欧盟国际合作项目。项目于2012年3月正式启动,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梅里埃研究所联合实验室为依托,联合法国Transgene生物公司、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汉诺威医学院与意大利国家癌症研究所等欧洲知名研究机构,在肿瘤生物标识物、免疫和癌症预后等领域开展深度、广泛的合作研究,并努力将该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癌症预后领域里亚太区的参比研究中心。

项目启动一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研究对象定为乳腺癌和大肠癌。目前,大肠癌的发病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攀升,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肿瘤发病率的榜首。

第一届中-欧个体化肿瘤免疫标志物专家学术论坛大会主席、乳腺癌研究项目的PI(主要研究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在临床实践中,除了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的早期诊断之外,个体化的肿瘤治疗理念也需要不断加强并付之于实施。“过去临床上对于患者预后效果和复发风险的评价,一般都是根据患者癌症的分期、分型进行‘模拟量’的评估。”邵志敏教授强调,“只有我们加强对体内免疫细胞功能和生物标志物的认识,才能给每个患者最为对路的治疗方案。”

临床中,以乳腺癌为例,同样的病理类型、同样的分期,使用同样一种治疗方案,有的很快出现复发转移,而有的却控制很好。邵志敏教授表示,这种现象不是随机事件,相反,它的发生和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有着显著的关系。我们了解到,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猜想。现在,我们需要在项目的平台上,以中国局部进展期的乳腺癌和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患者免疫功能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找出更多能够指导患者预后的有效免疫生物标志物,以此预测各种不同治疗方法对不同患者的预后效果,从而更好地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治疗,真正将肿瘤个体化先进治疗理念落实到实处。

据悉,项目启动以来,医院通过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促进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与欧洲科研团队建立新的合作纽带,充分发挥两者在中欧公共健康及医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作用。目前,共有4位来自德国、法国和丹麦的研究者和博士生参与此项研究。吴炅教授介绍,其中一位来自丹麦的学者,Nicolai已进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博士后流动站进站培训,这也将成为复旦大学和丹麦联合培养的首位博士后研究生。

另外,医院也同时匹配了大量资金协助项目组购买了流式细胞仪和多台研究所需实验设备,并按照欧盟的要求,制定各项质量控制、管理规程,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65642660 传真:65649416 E-mail: keyanyuan@fudan.edu.cn